(23/05.星期五)我們在水原華城(수원화성)的華西門(화서문)和西北空心墩(수원 서북공심돈)拍完照片後,便返回華城城郭路(화성성곽길 / HwaSeong SeongKwakGil),繼續我們的水原華城串門大行動,向北門長安門(장안문)進發。
在城郭上再多看華西門兩眼……
不一會便走到北鋪樓(북포루),其實在華西門已可以看到這鋪樓了。
"鋪樓是為了使城郭更加突出而建在雉城上的木結構建築,士兵巡視站崗的地方。北鋪樓是華城的五大鋪樓之一,於1795年(正祖19年)2月20日完工。位於長安門和華西門之間,可與附近的西北炮樓一起攻擊接近城牆的敵人。"
我最喜歡在鋪樓的炮口往外看華城城郭和城門。
傻瓜硬要我把頭伸到砲口位,他要從外拍我做了瑞獸鼻子的樣子。
走到兩區衛兵交界的地方,其實看沿途旗幟的顏色就知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歸哪區衛兵管,剛才走的一段是西門華西衛部管的,旗幟是白色的,接下來走的一段是北門長安衛部管的,旗幟是黑色的,之前我們起點的南門八達門的旗幟是紅色的。
我們今回是走城內路,其實走城外路又會是另一番感受。
不一會,又走到"西北炮樓(북서포루)"。這個炮樓入口的門很矮呢﹗
"西北炮樓是華城的五大炮樓之一,位於華西門和長安門之間,它於1794年(正祖18年)9月24日完工。炮樓將部分城郭向外突出的雉城上的三層樓建成中空,在內部設置了可進行火炮攻擊的設施。"
在這個炮樓內還可以看到西門華西門和北門長安門呢,上圖長安門下圖是華西門,
長安門就在不遠處了。
回望剛才爬的八達山其實並不高。
離長安門不遠,先看到這個"西北敵台(북서적대)"。
"敵台是為了防禦攻擊城門的敵人而在城門左右兩邊的雉城上設置的防禦設施。四大門中,只有長安門和八達門兩邊設置有敵台。位於長安門西側的西北敵台和城牆等高。
在雉城外部的下側位置鑽有3個懸眼(向上下方向鑽有較長的空洞),每個壘垒起的城牆上都設置了射擊口,可觀察接近城牆下部敵人的動態,並對敵人進行攻擊。"
敵台上還放有紅夷炮(홍이포),在這裏看長安門(장안문)的確不錯。
"長安門"是華城四座大門中的北側門,是水原華城的"正門"。
於1794年(正祖18年)2月28日開始施工,同年9月5日完工。之所以稱"長安",是因為"長安"既象徵首都,又有百姓安寧的意思。
水原華城的正門,的確是人來人往,傻瓜也要體驗一下水原市居民日常穿過長安門過對面馬路,
我本來也很想很想下去,可我的畏高似乎越來越變嚴重了﹗在沒有欄杆之下,要我從城門兩側的石階走下去,的實在無法走下去呢﹗如果拉著傻瓜的手下去應該是能下去的,問題是傻瓜一早已走下去了,想叫他幫幫我也沒辦法了。
長安門的另一側有東北敵台(북동적대)。
"敵台是為了防禦攻擊城門的敵人而在城門左右兩邊的雉城上設置的防禦設施。四大門中,只有長安門和八達門兩邊設置有敵台。位於長安門東側的東北敵台和城牆等高。在雉城外部的下側位置鑽有3個懸眼(向上下方向鑽有較長的空洞),每個壘垒起的城牆上都設置了射擊口,可觀察接近城牆下部敵人的動態,並對敵人進行攻擊。"
這邊也是有紅夷炮(홍이포)。
緊貼在敵台隔離就是"東北雉(북동치)"。
所謂"雉"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從城郭向外部突出的設施。它是為了方便攻擊接近城牆的敵軍,並保護城牆而設置的一種設施,在華城共有十個雉。"雉"是指山雞,由於它擅於隱藏自己,窺視外部情況,因此取其模樣,命名為"雉城"。東北雉就在東北敵台旁邊和敵台相連。
等傻瓜歸隊,我們就離開長安門,繼續向北水門進發。
不遠處又有一個炮樓了,這個叫東北炮樓(북동포루)。
"東北炮樓是華城的五大炮樓之一,位於長安門和華虹門之間的東北方向,它於1794年(正祖18年)9月23日完工。炮樓將部分城郭向外突出的雉城上的三層樓建成中空,在內部設置了可進行火炮攻擊的設施。"
終於走到北水門(북수문)了﹗
"水原川自南向北穿華城而過,其上有北水門和南水門兩個水門。北水門於1794年(正祖18年)2月28日開始動工,1795年(正祖19年)1月13日完工,也被稱為'華虹門(화홍문)','華'字指的是華城,'虹'字指彩虹。汹湧澎湃的浪花越過水門的樣子極為漂亮。"
走水原華城城郭路最開心是沿途的樓閣都可以讓你走上去,當然各位上去以前別忘了要脫鞋。
這條川原來叫水原川,介紹說的"汹湧澎湃的浪花"就看不到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七間水門"來。看到這水門,可以讓我想像一下首爾城郭漢陽都城東大門那邊五間水門會是什麼模樣。
又看到水原華城的觀光列車了。
本來走到這裏,我們是打算找之前旅客中心職員說的那家有燉牛肋骨的餐廳吃點東西,殊不知,她說的那間餐廳根本就沒賣燉牛肋骨這道菜,只有烤肉,那還是走畢全程再吃好了。(待續)
水原華城(수원화성)
史蹟第3號,位於水原市八達區一帶
水原華城是朝鮮第22代正祖大王,於在位第13年(即1789年10月7日)將其父親"莊獻世子"的陵寢移至今天的華城市台安邑安寧里的花山,並將這裏原有的官衙和民宅遷移到現在水原八達山東側的山腳下而開始建造的。1793年將水原都護府升格為水原留守府,從1794年1月開始到1796年9月築造了華城。華城的規模方圓約為5.74公里,城牆高達5米,城垛高度為1.2米。華城城役雖然是從正祖對思悼父親的孝心出發,但卻是當時社會的所有領域中的以正祖大王為中心的官僚、學者、技術人員、百姓們一起建造的近代式的新都市。同時也是實學總體性的結晶體。
華城建造過程中以丁若鏮的基本設計書<<城說>>為基礎,吸收了朝鮮、中國、日本城郭築城法的長處,使用起重機、轆軲、遊衡車各種車輛等新的科學機械是其主要特徵。所有關於華城築城的全部內容都通過一本叫<<華城城役儀軌>>的工事報告書詳細地被記錄了下來。
註:本文紅色字體的內容引自水原華城城郭路(화성성곽길 / HwaSeong SeongKwakGil)沿途提供的資料介紹。
[相關網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