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熙宮公園內有不少瑞獸獬豸(해치),還有獬豸BB呢﹗
興化門(흥화문)
指定編號:首爾特別市有形文化財產第19號年代:1620年(光海君12年)前後
所在地:首爾特別市鍾路區新門路2街2-1番地
"此門是慶德宮(英祖時期改名為慶熙宮)的正門,建造於1620年(光海君10年)前後。原於現在救世軍大樓位置上東向而立,為了修建日本人學校,於1915年遷建到宮殿的南面。1932年日帝為朝鮮第一代統監伊藤博文修建祠堂博文寺時,將此門拆下來,搬到伊藤博文的祠堂博文寺,作為其正門使用。解放後又被作為建在博文寺遺址上的迎賓館正門,後來新羅賓館入住後又被用作新羅賓館正門。1988年遷建到此處,但不是原來的位置。興化門的規模為面闊5間、進深2間,柱頭與柱間施斗拱,屋頂為廡殿頂。對曾經擁有過數千間房屋的慶熙宮殿閣的組成,可從<<西闕圖案(서궐도안)>>(寶物第1534號)中了解其大體輪廓,現在的正殿崇政殿(首爾特別市有形文化財產第20號)位於東國大學內。"
[西闕圖案(서궐도안)]
通過興化門,左邊還有首爾市立慶熙宮美術館(서울 시립 경희궁 미술관),之前這裏明明是韓式古建築來的,不知為何現在全蓋上白色的建築﹖﹗
慶熙宮遺址(경희궁지)
指定編號:史蹟第271號
年代:1617年(光海君9年)
地址:首爾特別市鍾路區塞門安路55
"此處是朝鮮時代五大宮殿之一的慶熙宮遺址。慶熙宮創建於朝鮮第15代王光海君9年(1617年),光海君15年(1623年)竣工,是朝鮮後期的重要宮殿。在創建時原名為慶德宮,但與元宗的號"德敬"讀音相似,故第21代王英祖36年(1760年)改名為慶熙宮。而當時昌德宮和昌慶宮合稱為東闕,為與此相配合,就將位於城西的慶熙宮稱為西闕。
仁祖以後,到了第25代王哲宗時期為止,有10代國王居於此。特別是英祖,在位期間將近一半時間是在這兒度過的。
在慶熙宮內除正殿崇政殿和偏殿資政殿以外,還有兩處王的寢宮隆福殿和會祥殿,以及興政堂和長樂殿等諸多宮殿和閣樓,約有100餘幢建築,這些建築依地形而建,錯落有致。宮院有正門興化門、東邊有興元門、西邊有崇義門、南邊有開陽門、北邊有武德門。日本帝國強佔大韓帝國後,慶熙宮開始了苦難的歷史。1910年慶熙宮內建立了日本人學校——京城中學校,隨着韓日兩國簽署韓日合併條約,這些宮殿都歸朝鮮總督府所有,大部分宮殿閣樓或被拆除,或被遷移,宮域面積也比原來縮小了將近一半,失去了宮殿所擁有的雄偉面貌。後來首爾市開展了發掘工作,復原了慶熙宮內崇政殿等正殿區,但大部分的殿閣都已消失,宮殿遺址規模也縮小了很多,其面貌與以前截然不同了。2002年開始對外開放,今後計劃復原隆福殿等寢殿區。"
崇政殿(숭정전)
"這是慶熙宮的正殿,大約建於朝鮮第15代王光海君10年(1618年)。國王在此與大臣舉行朝會,召開宮中宴會,接見外國使臣,舉行國家的公式儀式。特別是第20代王景宗,第22代王正祖,第24代王憲宗等三位國王在此舉行了登基儀式,但自慶熙宮開始遭受日本帝國的破壞,1926年崇政殿就被賣給了日本人所開的寺廟曹溪寺(조계사),現今為東國大學(동국대학교)正覺院(정각원)。現在慶熙宮內的崇政殿是後來重建的。"
資政殿(자정전)
"這是慶熙宮的便殿,建於朝鮮第15代王光海君9年-12年(1617-1620)間,是國王和大臣們議論國家大事,召開經筵等處理日常業務的地方。肅宗駕崩當時作為其出殯的宮殿所使用,而先王們的御真(肖像畫)位牌等也曾臨時在這裏保管。建築被日本帝國摧毁,遺址在首爾市被發掘出來後,按照<<西闕圖案>>在其所在的位置上復原了現在的建築。"
原來資政殿隔離還有另一宮殿泰寧殿,而且殿後邊還有一大塊岩石,這塊岩石有名堂的。
瑞巖(서암)
"瑞巖是泰寧殿後邊的外形怪異的岩石,因為岩內流出被稱作"巖泉"的泉水,自古就是慶熙宮的寶貝。傳說瑞巖原名"王巖(國王之巖)",光海君依據此名在此地修建了慶熙宮。朝鮮第19代王肅宗於34年(1708年)將其改名為"瑞巖(吉祥之巖)",肅宗在四方石上親筆書寫"瑞巖"兩個大字併被雕刻成字,但現已失傳。"
泰寧殿(태령전)
"這是供奉朝鮮第21代王英祖御真(肖像畫)的地方。建築當初雖未曾指定其特別的用途,但在英祖20年(1744)重修後將英祖的御真供奉在此處。雖然後來被日本帝國破壞得不留痕跡,但2000年按照<<西闕圖案>>建成了現在的正面5間房,側面2間房的建築。牌匾是摘取了石峰韓濩的字體製作而成。"
錦川橋(금천교)
"這是架在流過慶熙宮正門與殿閣之間的錦川上的橋。為了阻止宮外的邪氣到宮裏來,橋身上雕刻了鬼神圖像,修建於1619年(光海君11年),日帝強佔期被毁,經首爾市發掘,2001年恢復了原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