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京畿道水原華城城郭路(東北空心墩蒼龍門至南水門八達門一段)/수원화성성곽길(동북공심돈-창룡문-남수문-팔달문)


(23/05.星期五)我們欣賞完水原華城城郭路(수원 화성성곽길 / HwaSeong SeongKwakGil)獨特的東北空心墩(동북공심돈),我們便繼續向東門蒼龍門(창룡문)進發。


其實之前在東將臺(동장대)那邊早已看到蒼龍門。



到達東門以前,先看到下邊的"東北弩臺(동북노대)"。


東北弩臺(동북노대)
弩臺是為了能從城中間發射連發箭的"弩"而建築的高地,華城有西弩臺和東北弩臺兩處。東北弩臺位於蒼龍門和東北空心墩之間,朝向東北方,呈半月狀的城牆,起著守衛作用。



回望之前走過的東將臺。



不一會,便走到東門蒼龍門。


蒼龍門(창룡문)
蒼龍門是華城四座大門中的東側門,於1795年(正祖19年)5月8日開始施工,同年10月17日完工。


"蒼龍"也就是青龍,在風水地理上有左青龍的說法,其意味著東方。





為了保護城門築有半月狀的瓮城,但是與長安門和八達門不同的是,蒼龍門有一半敞開的。在瓮城內紅霓門左側的石壁上,刻錄著擔任城門工程的工匠和負責者的姓名。


水原華城四座城門我們都到訪過了,現在繼續走回我們的起點"南門八達門(팔달문)"。


夕陽下的城郭路。


遠看還可以看到剛才走過的北門長安門。(下圖左邊那城門便是長安門。)



東一舖樓(동일포루)
舖樓是為了使部分城郭更加突出而建在雉城上的木結構建築,士兵巡視站崗的地方。東一舖樓是華城的五大舖樓之一,位於東部,於1796年(正祖20年)7月10日完工。


遊水原華城最開心是可以登上城郭上的建築欣賞周邊的風景。




東一雉(동일치)
"所謂"雉"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從城郭向外部突出的設施。它是為了方便攻擊接近城牆的敵軍,並保護城牆而設置的一種設施,在華城共有十個雉。"雉"是指山雞,由於它擅於隱藏自己,窺視外部情況,因此取其模樣,命名為"雉城"。東一雉位於東一舖樓往烽墩方向125步(148米)處。"


經過東一雉,之後就到下邊的東砲樓(동포루)。


東砲樓(동포루)
東砲樓是華城的五大砲樓之一,位於東面的東一雉和東二雉之間,於1796年(正祖20年)7月16日完工。砲樓是為了阻止接近城牆的敵人而設置的,作為可以發射火砲的建築物,而且將部分城牆向外更加突出,是比雉城更先進的設施。


下邊是東二雉(동이치)。


東二雉(동이치)
"所謂"雉"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從城郭向外部突出的設施。它是為了方便攻擊接近城牆的敵軍,並保護城牆而設置的一種設施,在華城共有十個雉。"雉"是指山雞,由於它擅於隱藏自己,窺視外部情況,因此取其模樣,命名為"雉城"。東二雉位於東砲樓和烽墩的中間。"




看到路旁的石碑,又到城郭兩處衛兵管轄的交界位置。留意一下旗幟的顏色,過了下邊的石碑,旗幟是紅色的。


回望之前的旗幟是藍色的,是蒼龍衛兵管,而接下來的一段城郭是由八達衛兵看守。


在這段城郭路,還有個烽火臺。


烽墩(봉돈)
水原華城烽墩於1796年6月17日建成,一般的烽燧台是建在山頂上,作為觀察周邊情況的特殊設施。它的特徵是用磚砌成的,並與華城城牆緊緊相連。烽墩的樣式在韓國城牆建築中比較少見,它是像藝術品一樣精工細作的水原華城代表性建築物。


一般以南邊第一個烽火口為起點,在烽火口點火或族煙氣來向龍仁石城山和興天台烽火發送信號。在沒有緊急情況發生時,其他四個烽火口是沒有點燃的。


烽火信號系統(봉화신호체계)
烽燧(봉수)是在夜晚使用火、白天使用煙來傳達信號的軍事信號系統。總共有五個烽火口,以南邊第一烽火口為起點。

O 太平無事--------------------早晚各燃一個
O 敵軍接近邊界--------------燃兩個
O 敵軍到達邊界--------------燃三個
O 敵軍侵犯國境--------------燃四個
O 敵軍與我軍開始戰爭-----五個全部點燃


離開烽火臺,不一會就到東一舖樓(동이포루),想走上舖樓的話,緊記脫鞋才上去。


東一舖樓(동이포루)
舖樓是為了使部分城郭更加突出而建在雉城上的木結構建築,士兵巡視站崗的地方。東二舖樓是華城的五大舖樓之一,位於東部,於1796年(正祖20年)7月3日完工。地處平坦寬闊的地理位置,是為了防禦烽燉免受進攻而設置的。




不遠處又有一個雉城。


在這邊還可以看到我們的起點南門八達門,還可以看到山上延伸的城郭,就連西將臺也可以看到,終點已在望了。


東三雉(동삼치)
"所謂"雉"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從城郭向外部突出的設施。它是為了方便攻擊接近城牆的敵軍,並保護城牆而設置的一種設施,在華城共有十個雉。"雉"是指山雞,由於它擅於隱藏自己,窺視外部情況,因此取其模樣,命名為"雉城"。東三雉位於東二舖樓和東南角樓之間。"



仍在維修中的東南角樓(동남각루)。


東南角樓(동남각루)
角樓建在城郭的比較高的地方,可以監視四周並能在此休息。在非常時期也可用作軍事指揮所。東南角樓是在華城四個角樓中觀看城內城外視野最開闊的地方。為了實行對南水門方面的防禦,建造時和南空心墩相望,便於指揮戰鬥。


呵呵﹗終點快到啦﹗



從北水門華虹門那邊流下來的水原川水,


流到這裏的南水門(남수문)。


南水門(남수문)
南水門是建造在水原川從華虹門南流而下與城牆交滙之相處的水門,它是九間虹霓結構,不同於華虹門的七間虹霓結構,以便應對水原川下流的水量增長。1796年(正祖20年)1月16日完成虹霓工程之後,同年3月25日,建造了用於抵禦外敵的舖舍。1846年被洪水沖垮,1848年重新修造,但1922年又被洪水沖垮,1927年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被全部拆除。為了保存世界文化遺產水原華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水原市於2010年9月開始修復工程,被沖垮90年之後的2012年6月重新還原了它的原有面目。


這道水門剛修復完不久,我正是等她完工才遊水原華城的。


早來這兒遊的話,這裏還是工地呢﹗



走到八達門,我和傻瓜的水原華城串門大行動正式完成了﹗


有關水原華城的介紹可看下列資料:
水原華城(수원화성)
史蹟第3號,位於水原市八達區一帶

水原華城是朝鮮第22代正祖大王,於在位第13年(即1789年10月7日)將其父親"莊獻世子"的陵寢移至今天的華城市台安邑安寧里的花山,並將這裏原有的官衙和民宅遷移到現在水原八達山東側的山腳下而開始建造的。1793年將水原都護府升格為水原留守府,從1794年1月開始到1796年9月築造了華城。華城的規模方圓約為5.74公里,城牆高達5米,城垛高度為1.2米。華城城役雖然是從正祖對思悼父親的孝心出發,但卻是當時社會的所有領域中的以正祖大王為中心的官僚、學者、技術人員、百姓們一起建造的近代式的新都市。同時也是實學總體性的結晶體。

華城建造過程中以丁若鏮的基本設計書<<城說>>為基礎,吸收了朝鮮、中國、日本城郭築城法的長處,使用起重機、轆軲、遊衡車各種車輛等新的科學機械是其主要特徵。所有關於華城築城的全部內容都通過一本叫<<華城城役儀軌>>的工事報告書詳細地被記錄了下來。

註:本文紅色字體的內容引自水原華城城郭路(화성성곽길 / HwaSeong SeongKwakGil)沿途提供的資料介紹。

[相關網誌]

韓國京畿道水原華城串門大行動(경기도 수원화성 화성성곽길)

京畿道水原華城城郭路(華西門西北空心墩至長安門北水門華虹門一段)/수원화성성곽길(화서문-서북공심돈-장안문-화홍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