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首爾清溪川文化館@走呀走呀往十里展覽(가도 가도 왕십리)


(09/01.星期三)我去了清溪川文化館(청계천 문화관)看一個叫"走呀走呀往十里(가도 가도 왕십리.Wang Sim Ni Goes On)"的展覽。之前帶企鵝仔參觀清溪川文化館時已知有這個展覽,不過那時展覽還差一個星期才開,如果晚一個星期帶企鵝仔去參觀的話,那就可以一次過連這個展覽也看了﹗結果,拖到一月才去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往十里(왕십리)"這地方﹖往十里是位於首爾城東區(성동구),如果有搭過地鐵2號線(2호선)、5號線(5호선)、中央線(중앙선)或盆唐線(분당선)的朋友,也許曾經路過往十里這一站。


"往十里"這一地名的來由,其實也有不同的說法。朝鮮時代的舞鶴大師(무학대사)正要為太祖尋找適合建都城(即今之首爾城郭)的理想地點,走到這裏就問面前的一個農夫意見,其實這位農夫是道詵大師(도선대사)的化身來,也許舞鶴大師早已看出這位農夫實非平庸之輩,所以問他哪裏是建都成的理想地,結果這位農夫指著今首爾城郭的方向說:"往那邊再走十里就有。"所以,"往十里"這一地名由此而來。


哈哈﹗多得看過韓劇大風水,對朝鮮王朝開國國君太祖李成桂有點印象,就連舞鶴大師也大概知道是何方神聖,看這段史料時也能投入一點。


此外,朝鮮初期漢城府有所謂"城底十里(성저십리)",附近也有另一處地方叫"踏十里(답십리)",跟"往十里"一樣離都城約十里路遠,也許,"往十里、城底十里、踏十里"得名的由來主要是跟都城的距離有關。

除了往十里這一叫法,還有往審坪、旺深里、枉尋里、王十里等名稱。

這個展覽也有不少往十里的老照片。上圖是"下往十里全景",下圖是以前修路工人正在修建乙支路至往十里一段的道路。


往十里圓環路(Rotary)。


往十里一帶(1891)。


下往十里全景(1930年代)





往十里這一區的胡同巷(골목),以前有很多製模工場(금형 동장),這類工場當時被稱作"町工場(마찌고바)"。一條小巷裏,可以有不同種類的小型製模工場。而這個展覽還搭建了一個小工場小里巷讓參觀者可以投入其中。



大部分的製模工場都設在傳統韓式平房內,屋頂看起來原封不動,但室內其實可能有四至六家小型製模工場入主。每間工場都有辦公室、工房和住處。四至五名工人在大約33平方米的空間工作。



韓國解放以後,一些製模工場開始在舊往十里大街落腳,連帶跟它相關連的鐵工廠、舊貨店也聚集在這一帶。


1960年代,這裏有製作壺蓋(노란 주전자 뚜껑)、電話等生活用品的工場;1970年代,里巷裏的町工場開始製造像原子筆、肥皂盒、文具和玩具等塑膠產品。當然這一帶也因此而以玩具製作而聞名。


1980年代以後,往十里的製模工場以能夠成為當時各類工業生產製模的中心而引以為傲。由於交通工具的改善,鄰近有東大門高速Terminal和馬場洞市外Bus Terminal,令往十里跟首爾市中心的距離變得更近,可這裏的租金相對卻便宜,這種種優勢給與製模工場無可比擬的競爭力。


日治時期,這一處全是這類町工場,到2003年,由於城市的發展,只剩700多間;直至2009年,對往十里一帶又有所謂什麼"New Town再開發"等計畫,不少町工場都要遷出,變成只剩60多間小工場。


在往十里,還有很多紡織工場(봉제공장)。這也不奇怪,因為往十里鄰近韓國最大的成衣市場東大門市場。近廚得食,往十里一帶當然是紡織工場的理想選擇。大部分工場主要接東大門市場那邊訂單,這類工場通常都不用招牌,有的開設於商廈的街舖,但大多數開設於住宅區二、三樓或地庫的單位內。




往十里牛腸(왕십리 곱창)是韓國各地的人特意要去嚐的一道佳餚,有的甚至專程來這裏偷師取經。



黃鶴十字路(황학사거리)一帶的黃鶴洞牛腸街(황학동 곱창거리)已有30多年歷史。


往十里牛腸街(왕십리 곱창거리)也有20年多歷史,這條牛腸街的食店是24小時營業的,所以附近的里巷不時都聞到炭燒牛腸的香味﹗由於2008年展開New Town再開發計畫,重建這一區,原先的往十里牛腸街範圍縮小了,現在往十里驛和城東區廳一帶形成了一條新往十里牛腸街。


接下來看到展覽內容的標題寫著"巫術與神堂(굿과 신당.Shamanism)"。想起之前看韓劇擁抱太陽的月亮裏的巫女。往十里和新堂洞一帶以前原來是不少神巫聚居的地方。


朝鮮時代,今首爾四大門內住有神巫(무당),由於他們利用巫俗行為欺瞞百姓,引發異端,遂被趕出城外。



很多神巫於是聚居在四小門光熙門(광희문)外的神堂洞(신당동,今地名已改為新堂洞)一帶,形成神巫村,很多時候城內的屍體由光熙門運出城外,停放在神堂洞,這裏和往十里一帶常被用作進行非法私宰(밀도살)的地方。


殺戮之地,陰氣也較重,所以往十里一帶也是有很多神堂進行巫俗行為超渡陰魂。



現在往十里的這類用以撫慰超渡亡魂的Saenam巫術(새남굿)是被韓國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04號。


在壽佛堂(수풀당)為未婚男女掌持好其陰陽合一(음양합일),調好雙方的結婚機運,以及在陰曆四月十五和十月在杏堂洞(행당동)我箕氏堂(아기씨당)舉行的大同巫術(대동굿)一系列的儀式被列為首爾市無形文化財第33號。


以前來韓國旅遊的時候,曾在東大門一帶家俱店看見一些鑲工精緻的嵌貝家俱。原來往十里一帶曾經也是珍珠母(자개.나전[螺鈿].Mother-of-pearl)製作和加工工場的中心。展覽裏還展示了製作珍珠母的各種貝殼。



還簡單介紹了怎麼從一個大貝殼,弄出珍珠母來。



最後可以打磨到像一張紙般薄。


還展示了製作螺鈿漆器(나전칠기)這種工藝所用的工具,就連他們的工作枱也搬來了。




1950年開始,由於這類珍珠母製作加工工場造成的塵埃和噪音多多少少會影響周邊的環境,所以它們搬離首爾市外設工場,而有的選擇往十里這地方,一來租金相對便宜,二來是這裏本身是不同類型工場的集中地,對產生噪音和塵埃的珍珠母工場來說應該不成問題。



1970至80年代是這類工藝業的全盛期,連帶零售的螺鈿工藝商店也出現。1990年開始由於韓國面對的經濟危機,這類工業開始失去競爭力,原料的輸入和珍珠母製作和加工技術的發展,增加了成本,價格卻被拉低了。



70、80年代這裏有大約170多間珍珠母商店,發展到現在,只剩下約15間而已,不少生意人都改行,又或在中國設加工場,而韓國這邊不再製造大型的像衣櫃的傢具,大多數生產像上邊的小型的工藝品、紀念品。


大會把這部分的展區佈置成町工場的模樣,所以除了看展覽,我也花了一點時間拍一下畼工場的照片。











   
 樓梯原來真的可以走上去天台那兒的。


天台上還有錄像看。



一共有兩道樓梯可以上天台,其中一道就近展區門口那兒。


看完這一展區的介紹,我便走去另一展區看。另一邊展區主要介紹以前的往十里。


上邊這幅叫"司僕寺箭串牧場圖(사복시 살곶이 목장지도)",這幅地圖被列入首爾市有形文化財第295號。朝鮮前期,峨嵯山(아차산)下的踏十里(답십리)、纛島(뚝섬)、今漢陽大學(한양대학교)位置這一帶是司僕寺(사복시)箭串坪(살곶이)牧場(목장)來。這麼大的一個牧場對於鄰近往十里基層市民的生計確實帶來正面的影響。


朝鮮時代,往十里住的都是下階層的人所以這裏常被稱作"下村(하촌)"。由於鄰近牧場農場,除了栽種菜蔬,這裏也有不少屠宰場(현방.懸房)替牧場宰牲畜為京城提供鮮肉,但當中也有不少是非法的屠場(밀도살),一直到解放以後,這類非法屠場仍存在。


從前往十里這地方以"九井,十二山(아홉 우물,열두 고개)"聞名,所以現在往十里的一些街巷名稱皆以水井(우물/정)名稱命名,像늘우물길、관정길、말우물길……當時往十里一帶有不少種菜的農地,而運進城內的菜蔬會先在清溪川或往十里一帶的水井先洗淨,所以往十里這兒的水井也稱作菜井(야채 우물)。


上面兩張照片拍攝的背景就是其中一條以菜井名(끝말우물)命名的街道來,其中上邊一張的男生正靠著菜井邊拍照。


由於往十里隔鄰就是牧場,從那兒得來的家禽牲口及有關的副產品也較容易,鮮肉菜蔬在往十里這類菜井的地方可謂隨手可得,醒酒湯(해장국)這道韓國菜在這裏也特別受歡迎。無論是運輸的、做買賣的、坐電車(전차)或路軌車(기동차)途經往十里的人都在這裏吃一碗醒酒湯填飽肚子。

日本侵佔韓國以前,纛島(뚝섬)和馬場洞(마장동)、面牧洞(면목동)、紫陽洞(자양동)、長安坪(장안평)、往十里(왕십리)、箭串(살곶이)一帶是牧馬場(마장)來。這個馬場很大,南北長15里,東西闊7里,當時馬場主要負責飼養軍馬和官馬,也有專門飼養用來進貢給中國的馬(진헌마.進獻馬)。現在漢陽大學位置,直至1940年代為止,仍保存了當時馬場為了祈求馬兒無病繁殖力高的馬祖(마조)、先牧(선목)、馬步(마보)、馬社檀(마사단)等祭壇(제단)。


上下兩張照片是攝於1970年代的東大門泡菜市場,看滿街都是大白菜﹗



1914年,電車(전차)往十里線(왕십리선)開通,由往十里去首爾市中心也較方便,當地的居住環境也因此得以改善。由東大門經往十里至纛島的路軌車(기동차)於1930年完工。


來自纛島的蔬菜,江原道的木柴以及漢江的冰塊都是依靠這條路線把物資運去首爾市中心。假日時也有不少在首爾住的居民坐這條線去纛島公園那邊郊遊。


行駛往十里至麻浦的電車(1960年代)。


乙支路至往十里一段的修路工程(1962)



城東橋和路軌車(1963)。



途經往十里驛的路軌車(1960年代)。


其實我也分不出電車和路軌車有什麼分別﹗



下圖是電車、路軌車的路線簡圖。黃色那條是路軌車行車路線;紫灰色那條是電車往十里線。


下邊地圖上紅色那條是從前的往十里大路,藍色那條是後來開闢的往十里新路。


2002年,首爾市政府計劃江北工程,打算把城東區(성동구)下往十里洞(하왕십리동)、城北區(성북구)的吉音(길음)貞陵洞(정릉동)以及恩平區(은평구)的津寬內(진관내)外洞(외동)三個地區進行重建,分別興建往十里New Town、吉音New Town和恩平New Town。繼2009年初落實有關工程,在往十里重建範圍的居民和商戶開始遷出。估計現在的往十里一區已有很大很大的改變了。  
  

剛才那邊展區就佈置成町工場,這邊展區就有一間"大眾屋(대중옥)"。


位於清溪川8街的초시우물길和두껌말길兩條路的交會處,有超過60年歷史的大眾屋(대중옥.DaeJungOk),這間大眾屋是一所提供醒酒湯(해장국)的小型餐廳。


解放以後,由於鄰近洗菜的菜井以及牧場農園,較容易和方便獲取菜蔬、牲肉以及像鮮血一類肉類副食品。用這些食材煮一鍋鍋血紅醒酒湯(선지 해장국)、牛骨湯(설렁탕)、泥鰍湯(추어탕)等菜式。餐廳內只放幾張小桌做生意。


由於往十里New Town重建計畫,大眾屋已搬到江南區驛三洞(강남구 역삼동 )那邊。




介紹完醫肚的大眾屋,接著又介紹當時往十里很受歡迎的光武劇場(광무극장)。


位於上往十里道路交通工團與光武路之間的光武劇場(광무극장)於1930年開業。劇場是一幢樓高兩層的建築,面積1487平方米,可容納472位觀眾,當中有439個座位和33個企位。很多時候電影首映時會同時有800名觀眾入場觀看。劇場除了播放電影,還有話劇、歌劇、喜劇表演等上演。由於劇場不時會一次過播放兩三部電影,票價卻很便宜,所以當時非常受首爾市內市外的人歡迎。


地圖上紅色圓圈內那個電影板就是光武劇場的位置,上邊那條橫向的河道就是清溪川,右邊清溪川下方那幢大型建築就是清溪川文化館(청계천문화관)。不知道現在光武劇場還有沒有呢﹖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就介紹了跟往十里有關的文藝作品。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電影、流行曲都可以看到"往十里"一詞。




往十里,我只去過地鐵站那兒的購物中心"ENTRE-6 Fashion Square",實在算不上踏足遊歷過這地方,更談不上了解她。看完這個展覽,讓我好有衝動想去看看現在的往十里到底是怎麼樣,展覽中介紹的內容,當下的往十里又還剩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